新甫京举办夏季小学期国际前沿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Publisher:王昕Time:2022-08-25View:186




   (通讯员 王梓越)新甫京秉承新甫京“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育人思想,注重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2022年夏季小学期,学院组织开展了包括合作外方夏季工作坊、业界分享系列以及国际云资源等在内的线上实践课,这进一步扩宽学生国际视野,形成了前沿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作外方夏季工作坊

1.《财经新闻报道》

 为了进一步夯专业基础,提高新闻素养,学院为2020级传播学专业学生开设《财经新闻》课程,由密苏里新闻学院Marty Steffens教授负责讲授。这门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阅读财经新闻,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财经信息,以及如何从实践中发现财经新闻的内容热点和如何将它以专业的语言阐述成一篇成熟的新闻报道。在这门课上老师采用了案例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部分学生都对财经相关内容不了解的时候,授课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若干案例,让大家了解一篇财经新闻的生产流程,包括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如何进一步调查、如何寻找相关采访对象和如何将采访资料与新闻内容相结合,这对学生后期完成作业有很大的帮助。在课程后期,授课老师还分小组进行单独作业指导,为学生小组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高效可行的修改方案,避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走太多弯路,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学生反馈: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陈一豪

    这门课在授课内容、教学模式和作业辅导上都极大程度的照顾了初学财经知识的广大学生的体验。在授课过程中,遇到困难点,授课老师会停下来反复讲解,同时给予同学们思考消化的时间;遇到同学们的提问,老师也会停下来耐心聆听同学的问题,并给出详细周到的解答,尽最大的努力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同时,为了保证同学们能够不错过老师讲述的每一个知识点,在中方教师的配合下,在班级中建立了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同学们即使是上网课也要保证学习时间、端正学习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人工智能与编程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为了让同学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学习新闻传播,学院为2021级传播学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与编程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课程,由密苏里新闻学院Caleb Heinzman老师负责讲授。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电脑编程创造性地解决新闻和传播工作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python语言代码,以及应用这些代码技能来执行实际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侧重点并不在于代码细节,而更着眼于全局框架,利用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机器学习的逻辑原理,建立有条理的思维方式。通过使用了大量的实例演示以及操作示范,以及小组脑力风暴和创新性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方法。对一些必要程序语句的示范也使得大家更好地掌握了python语法。

学生反馈: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阎晨骏

 课程的讲解内容较为抽象复杂,不论是python语言的掌握还是自主搭建数据库都有较高难度,需要投入较多精力认真钻研。中方老师的辅助与外方老师的阅读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大帮助,此外,通过交流论坛、编程网站进行学习也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作业方面,由于程序写作工作量较大,因此更需要小组成员的团结配合,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学习一门之前较少认知的程序语言,并最终训练出自己的人工智能,对我来说是极为新奇有趣的体验。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林

 本门课的教师—海因茨曼教授是人工智能领域多项大奖的获得者。教授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最开始的基础python语法,到不同库的使用,再到一些小项目的编程,教授都细心的为我们讲解。同时,教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补充了很多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实际例子,让我们受益匪浅。最后的作业是完成一项与新闻相关的python编程任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我们,这一任务有些许困难,但在海因茨曼教授的指导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下,我们顺利化解了问题。这门课切切实实的增加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为以后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钱弋

 这门课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运用电脑编程创造性地解决新闻工作中的问题。海因兹曼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种类(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原理和应用、计算机视觉原理和应用、深度伪造原理和识别办法等几个方面内容,令我们基本了解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同时,这门课程也使得我们能够深化上学期python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并对代码技能进行应用以执行实际任务。

3.《博物馆工作坊》

 为拓宽学科视野,了解文博方面的知识,学院特邀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文博领域的专家教授Stuart Burch开展主题为“博物馆文物、收藏、与展览”的国际工作坊。一如既往地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教学作风,Stuart外教在课前就通过微信群上传了教学任务与课前准备,让同学们提前进入课程学习状态。在课上Stuart注重引导启发与重点讲解并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前半节会邀请同学们就自己上节课课后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展示说明,并给予每位同学详尽的建议和评价。后半节课老师讲授本节课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点知识,讲解细致有条理,同时加入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内容,例如给大家推荐和课程相关的书籍指南等等,启发大家对于知识的探索兴趣。除此之外,每次课后Stuart也会就课上讲解的内容给大家布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生反馈:

2021级硕士 国际广播电视 张梦蕾

 整体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很积极,大家每节课的到课率很高。就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看,同学们都非常用心的完成了任务,在课上展示的时候往往也能就自己的作品给出较为详实的叙述和充分的展示。听课情况方面,能感觉到大家上课的态度还是较为认真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及时给出答复。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从这五天的工作坊活动中收获了不少知识,一部分来源于课程本身,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思维层面的开拓。总之收获颇丰。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张雨昕

 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新奇,每节课都要画画和做自己的设计。最喜欢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画和想法的环节,大家的画都很有趣,感觉每个人都很有特点。老师特别特别亲切,很有耐心,会和每个同学一对一交流,还经常鼓励大家!推荐给喜欢博物馆又不是相关专业的同学,干货还是蛮多的,对初学者很友好,可以了解到西方博物馆的思想和构造。

4.《国际传播胜任力大讲堂》系列讲座

 为开拓学科视野,学院特邀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Russell Murray开展国际传播胜任力大讲堂系列讲座。本次大讲堂包含3次主题讲座,分别是《图像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Image)、《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动画中的声音与意义》(Sound and Meaning in Animation)Russell从视觉传播的起源,到如今摄影成为全球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视觉传播的力量。通过壁画、摄影作品等图片形式,讲解了不同时期视觉呈现的特点。大量的视觉图像(每页PPT一幅)让课堂教学生动又有趣。

学生反馈:

2021级本科 广告 应毅仁

Russell老师准备很充分,运用了很多的视觉图像,我也认识到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同时时间性的排列某种程度上也让我对视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龚易

 在“决定性瞬间”这次讲座中,默里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他十分认可的街头摄影佳作,并以此为案例告诉我们何为决定性瞬间,以及如何捕捉它。这样的街头摄影作品不仅妙趣横生,抓拍到了平时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现象,还极具艺术鉴赏价值,反映出摄影师对生活与美的理解。毕竟,能发现美才能创造美,不论镜头捕捉到的是生活细节中的趣味,还是戏剧性的反差,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极其细致的观察与敏捷的思考,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习得的能力!我们还了解到,街头摄影是人类社会学的新形式,人类可以通过生产与保存图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讲座干货满满,让我们在艺术审美与专业知识上实现双重收获。


业界分享系列

1.《跨文化传播中的多样性表达》

 为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打开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视野,学院邀请牙买加籍外教Vicki为学生讲授《跨文化传播中的多样性表达》课程。课程以《Different Matters》(作者Brenda J. Allen)一书为教材,研究美国和其他地区有关沟通和多样性的理论和事件问题,课程内容集中于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性取向、能力和年龄六个社会身份类别,展开对个体间差异性的探讨。在每节课结束时,Vicki外教会针对本节课所讲授内容留下思考问题,并在下一堂课正式开始前与大家进行讨论,形成良好互动。此外,在课堂中,Vicki外教会通过相关视频素材,让大家进行问卷测试以及评论区互动等方式与大家进行互动。大家响应均较为积极。

学生反馈:

2019级本科 传播学 孙沂薇

 在本次《跨文化传播》的课程中,我得以认识到差异对国家、社会、甚至是每个人带来的影响。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差异的理解大多建立在“民族”、“性少数”、“年龄”等等。而在Vicki老师的这门课中,她除了带着我们一一探讨上述问题之外,还让我们了解到“肤色种族”、“宗教信仰”等差异,并且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上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文化、认知的影响。Vicki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课本知识、她的亲身经历、课堂问答等方式向同学们讲述跨文化传播的知识之外,还通过让同学们观看并交流有关美国民权运动的电影和撰写影评来让大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到有关种族差异的相关内容。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分成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课堂presentation的准备和结课新闻采访的撰写,并且通过在课堂中相互的分享交流,加深了对本次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钱弋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获益匪浅。首先,教材文本的阅读以及Vicki老师的讲解剖析让我能够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认识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性取向、能力和年龄六个社会身份类别的定义以及这些因素的差异对社会交流沟通的影响,令我感受到差异的普遍存在性以及正确认识并接受、拥抱差异的重要性。其次,该门课程也让我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虽然是线上授课形式,但Vicki老师一直开着摄像头坚持与我们面对面沟通,同时还在课程讲述中穿插视频播放、问卷测试、评论区留言等互动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当中。此外,小组作业成果展示环节也培养了我们的协作意识与能力,把沟通交流的知识付诸实践。

2.《有声表演技巧与艺术》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创造力、感染力和表现力,学院特邀波兰籍外教翠花为学生们开展《有声表演技巧与艺术》工作坊。根据有声作品的分类标准,老师将作品划分为广播剧、杂谈电台、有声读物等不同类型,并按照上手难易程度依次为大家按课次讲解。课程中,老师结合一类作品的发展历史、突出特色、配音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并为同学展示一系列知名代表作品,其中包括翠花老师本人亲自参与并指导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分享指导交流过程中的沟通事宜。后半段的课程里,老师将授课重心倾向实践性练习,从发声技巧、情景投入、语气切换练习等方面锻炼同学配音水平,并请其他业界专业人士授课讲座,结合练习作品点评优劣。学生互动情况整体较好,老师课上下的基本要求可以圆满完成。

学生反馈: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艾江川

 在学生角度看来,翠花老师是专业的配音从业者,也是优秀而善于讲解的老师。有关专业知识的讲授,她总以杂而不乱的方式帮我们理解,并为我们提供内部优秀作品素材、邀请行业内相关人员参与课堂,做到尽职尽责的资源共享。她用亲切而幽默的讲课方式带我们走入有声表演的世界,而对课堂和配音世界的热情也点燃我们的学习动力。我们的配音基础能力并不扎实,但老师总会微笑着提出建议,一些有趣的玩笑,还会把老师自己逗乐。而和她亲和的态度截然不同,翠花老师提出的意见总是一针见血,甚至有些严苛。尽管要求难以一次性完成,老师总会十分耐心的陪我们一次次改正,直到最后拿出满意的作品。



国际云资源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学院与学堂在线平台合作,引进了四门国际一流师资的云课程,分别是由昆士兰大学Jason Tangen教授主讲的《日常思考的科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ggie Sokolik教授主讲的《英文写作指导》和《英文写作指导进阶》,以及由清华大学教师团队开发的《生活英语读写》。

英语写作指导系列课程反馈: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顾叶尘

 《生活英语读写》、《英语写作指导》和《英语写作指导进阶》三门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老师十分专业解析恰当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是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己掌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得到了充足的保证。课程主要聚焦于英语在日常话题中的交际和应用,而且谈论了关于一部分社会议题的英语表达,同时还涉及到很多英语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同学们对课程反馈也比较充分。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安儒尧

 在一个月的学习中,我收获满满,不仅了解了很多英语语法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拓展了国际视野,对于外国文化和外交礼仪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对于未来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增加了知识底蕴和信心。我相信这次学习会成为我英语学习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自此我将更加系统地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和英语写作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向着新的高度发起挑战。


《科学思维与日常实践》课程反馈: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王梓越

 课程的第一个环节便是进行有关信仰和世界观的测试,那些问题看似天马行空令人摸不着头脑,却在随后课程的展开中成为了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心理知识的线索。课程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不局限于枯燥教条的理论讲解,而是采用实验、对话、小剧场等多种模式,以启发式的教学思路引导同学们打开视野,用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对于较为抽象的思维误区和心理学理论,课程也尽可能地带领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发现相关知识,以达到更深刻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小测试、阅读、讨论环节,尽管是线上教学,但互动感并不输于线下课。

2020级本科 传播学 林适可

 本次课程历时一个月,时间虽不长,但知识密度与教学效率都较高,让我收获颇丰。除去那些有趣而实用的理论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本次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将其从下意识而武断的“直觉”变为经过逻辑判断后的“分析”。在课前测试与结课后的最终测试的对比中,我强烈感受到了我思维方式的改变,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而变得更加开阔。

2021级本科 传播学 刘安雅

 通过科学思维这节课,不仅改变了我日常认为是惯性和普遍的思维方式,让我从单纯的想法改为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课程通过问卷和视频的方式来讲述课程内容,不仅妙趣横生,更让我能一步步的接受课程所传达的理念。内容更是由浅入深,即使是思维基础较低的也能够很好的接受,同学们也能在课程后积极留言留下自己的思考,大家产生一些思维的碰撞。虽然课程是线上录播教学,却仍有很高的趣味性,视频的制作也是生动细致,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仅更有利于吸收课堂内容,更能方便同学们及时思考。

    2022年夏季小学期系列实践课程圆满结束,学院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合理规划线上课程,通过本校教师与外方师资的协同配合,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推进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aidu
sogou